老人生病住院,子女手忙脚乱,在专注工作和照顾父母间疲于应付。这种情况,很多家庭都不陌生,尤其独生子女家庭,亟需专业护工分担看护老人的重任。但目前,比如北京市各大医院,请护工不难,但专业护工实属稀缺。全国两会召开之际,全国人大代表丁照民建议,医院设护工岗,缓解独生子女看护难题。这无疑为缓解专业护工荒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。
目前,医院对护工护理服务管理的普遍做法是外包给第三方机构,护工的培训和管理由家政服务社等中介机构、护工公司等负责,护工不专业、护工队伍不稳定、消费者消费体验差等问题,较为突出。一个专业的护工,不仅要照顾病患的饮食起居,更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护理,还要对医患进行生理、心理上的呵护与引导,这种职业化程度,远不是一些家政公司几天甚至几小时培训便能达成。一些“速成”护工连最起码的起居照料都难以完成,遑论专业的医疗配合。
丁照民代表建议,在医生和护士之外,医院增设护工岗位,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,当然能让老年病患家属立解心头大患。鉴于使用护工的需求度不同、时段不同、专业性不同,让医院设立护工岗位,这个愿望或许需要长期的体制设计和调整才能达成。没有精确的设计和成熟的方案,护工岗位纳入医院编制,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但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,病患及家属对于专业护工的需求与日俱增。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进入面对“独木难支”的困境。住院病人有刚需,出院病人也有着对专业护工的长期需求。说到底,护工的专业性才是目前多方汇聚的“痛点”。护工的专业性问题,只有专业培训才能解决。而培训是否专业,则要看责任方是否有专业素养,是否有行业操守,是否有严格的准入考核。
因此,在医院尚未设立专业护工岗方案之前,不如先由医院助力专业护工培训。如果医院与签约的劳务公司能明确责权利的分配,由专业医护人员对准护工进行业务培训并给予实习机会,加以专业考核和到岗后的严格监管,那么,专业护工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,在不同专业、不同需求、不同环境、不同时段内,更高效地服务于病患及家属。
当然,在高校开设护工专科课程、在医院设立专业护理部门,也是长远需要,应该尽早落实。同时,让护工自觉提高专业素养,让他们感受到职业尊严,体会到专业性的迫切需要,是管理者、监督者、需求者和提供服务的人群应该共同发力、共同面对的问题。